top of page
mobius_Banners01.jpg

日常中的怪誕:速讀乙一〈小初〉

【文/賴特】


乙一〈小初〉中貫穿首尾的核心,原本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念頭,即木園和耕平虛構了「小初」這個人物,以掩蓋殺死小雞的事實。沒想到這個「編出來的謊話」,不只形成了巨大的謠言,小初的形象更逐漸地被落實:「對一些做了壞事想要嫁禍給別人的小孩來說,簡直就是最好的掩護。」(93)進而被人相信:「學校的老師跟家長都拼了命想找出這個叫做小初的女孩子,終究沒人成功。」(92)



這個被相信的「真相」,事實上是一個被虛構的「幻覺」:起初彷彿所有的人都相信小初的確實存在,甚至想要找出這樣的人出來,只有創造者木園和耕平知道小初確實只是「幻覺」;然而到了後來,這個立場卻似乎顛反過來,這個幻覺變成了木園和耕平的真實體驗,而對於其他人而言,也許就成為了一件值得懷念的事情(132)而已。


這即是〈小初〉怪誕的所在,明明最清楚小初是「虛構」的木園和耕平,不知不覺地在「對抗流言」(127-128)的同時,真正地「看見」了小初。但問題在於,客觀、理性上,小初不可能存在(因為她是被杜撰出來的人物),但對木園來說,因為疊合了他年幼時紙箱裡的小貓的記憶,因此耕平說:「創造出一個小初,等同讓他的貓又活了過來,當然不是說小初是貓靈,那傢伙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幻覺,但她卻也同時是木園對於貓的一種心理補償。」(147)也就是說,在感性上,小初又具備了必要存在的理由。


整篇小說不斷地透過「小初到底是不是幻覺?」的詰問,辯證理性與感性對於「真實」的定義,例如「她是無法違背實際的物理法則的」(119)、「幻覺的話,應該馬上就會消失的東西才對呀」(158)及「雖然說她是我們兩個腦子所描繪出來的人,也沒有理由非得陪我們玩不可呀」(158)等等,展現出這種擺盪在真實與虛構間的懸疑,某種程度上挑戰了讀者對於理解未知的邊界,甚至最後「幻覺」是不是會喜歡上創造幻覺的「創造者」?在這篇小說的結尾,雖然導向了一個「她不想消失」的結論,但這更可能反映出一個具體的病徵,暗示了人類對於黑暗的未知的焦慮與恐懼。


不論理性/感性、真實/虛構的反覆辯證所帶來的焦慮、恐懼表述,在〈小初〉均具象化在經典的「下水道」中,這個場景往往象徵著現代化都市中,匯聚黑暗與神祕的未知處所;而看似無止盡、曲折蜿蜒且必定會迷路的下水道,自然伴隨了所謂「最底層」的想像。乙一欲告訴讀者的是,這個恐懼的最深處、最核心,必然具有那個最真實,或是提醒著真實的「物件」,不僅表現出人對於自我認知的侷限,也反映著對於未知環境理解的不足與匱缺。

罪詭情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