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罪詭情報


【書評】首屆「這本恐怖小說真厲害」冠軍!掀起「偽怪談實錄」熱潮的《發生在近畿某處的那些事》/喬齊安
【文/喬齊安】 「我覺得完全無名的人才是最強大的恐怖創造者,當你不認識的人突然講述一個鬼故事時,你會感覺比一個名人談論可怕經歷還要更真實與毛骨悚然。如今任何人都可以藉由SNS發言,就像突然登場並讓我們驚訝的背筋一樣,恐怖將會變得更加有趣。」...


《縫隙》讀後感:心中有縫隙,便能趁虛而入/沐謙
【文/沐謙】 「如果你還沒被騙,不是你聰明,是還沒遇上量身打造的圈套。」《報導者》談詐騙的系列訪談文章中提到這句話。被害者並在事後自省:「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有哪些弱點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綁架套利。」(引用出處:...


中山七里《恩仇鎮魂曲》讀後感/貝爾夫人
【文/貝爾夫人】 陰鬱的旋律,在空氣中凝結,沉重的音符,將人的魂魄打入死地,無法回憶的往事,總在最脆弱的時刻,深深刺痛已無完膚的軀殼,殘存著的你,將跟隨著惡魔的腳步,拉扯靈魂墮入地獄。 無法擺脫過往的罪惡 過去曾犯過的罪孽,像是無形的枷鎖,急欲掙脫束縛,殊不知隨著時光荏苒,...


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讀後感/左手的圓
【文/左手的圓】 在筆者閱讀犯罪或推理小說的經驗裡,不少作品中負責追查真相、揭露犯人的主角是行為與道德觀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反英雄人物,甚至有些主角即便是以寬鬆的標準來審度,也已跨越善惡難辨的模糊區塊,無疑地處於「惡」的象限裡,但像本作中的律師御子柴如此全然缺乏道德良善、在未成...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閱讀探戈
【文/閱讀探戈】 心力憔悴之下,將臥病在床親人的生命終結,是社會案件中時有所聞的人倫悲劇。大眾往往會出於「同情」,對犯案者給予寬容。 若妻子不僅照顧植物人狀態的丈夫之外,還有一名罹患腦性麻痺的孩子呢?更別說還要面對龐大醫療費與財務吃緊,是否又令人更感同情了? ...


【書評】披著本格推理外衣的心理驚悚炸彈──讀《檸檬與殺人魔》/喬齊安
【文/喬齊安】 「你們真的有病,電影看太多了!」 「不要怪電影,電影不會創造出瘋子,電影讓瘋子更有創意!」 ──電影《驚聲尖叫》(Scream,1996) 相較於其他新人獎,近十年繁、簡體中文引進過最多作品的日本推理大賽,毫無疑問是寶島社主辦的「這本...


【書評】虐鳥者與白鶴──讀中山七里《恩仇鎮魂曲》/白帽子
【文/白帽子】 《恩仇鎮魂曲》是中山七里的「御子柴禮司」系列第三作, 從船難到地鐵事故一應俱全,就算只是在安養院搭輪椅也不得安寧,彷彿中山老師收了航空公司的錢來打擊競爭對手(?),全系列最讓人煩惱「天呀!到底搭什麼交通工具才安全?」的傑作! 【絞扭的因果鏈】...


【書評】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M.S.Zenky
【文/M.S.Zenky】 「惡魔不配談正義」?曾經震驚全日本的少年殺人犯,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最具爭議的法庭辯護律師——御子柴禮司!「逆轉的帝王」中山七里廣受好評、高潮迭起的「御子柴禮司系列」,在日本已出版六部並改編為由要潤主演的電視劇《惡魔的律師・御子柴禮司》,在台灣差點成...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Aris雅豊斯
【文/Aris雅豊斯】 在推理、詭計或反轉之外,對於身兼讀者、作家及律師三重身分的我來說,作者的創作手法與動機是一道更有趣也更值得研究的謎題。 中山七里老師曾說,「我總是以讓讀者如同搭乘雲霄飛車一樣,一口氣讀到最後一行為寫作目標。一方面也是想回報那些我曾經享受過的令人如痴如...


中山七里《恩仇鎮魂曲》讀後感/白羅
【文/白羅】 本作為中山七里的御子柴禮司系列第三作。身為律師的他,在「屍體郵差」這個過去經歷被揭發之後,名聲直接跌落谷底,也連帶影響了律師事務所的經營。與此同時,聽聞了住在安養院的昔日恩師殺害看護師的消息,他義不容辭的透過手段取得為恩師辯護的機會,期望以自己的專業技術及知識...


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讀後感/金柏夫
【文/金柏夫】 蘇格拉底之死,成為長久以來西方法學家所討論的主題。法律是正義嗎?我們只能謹慎地說是道德與正義的底線,而身處於民主法治國家的我們,早就或多或少地親身體會到「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人民意識跟法官判決的落差也訴說著這件事,因此引進「裁判員制度」,但也因此讓法...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妍榛
【文/妍榛】 『原本應該捍衛法律的人,卻藉由專業來規避法律,真是太諷刺了。』開篇的一句台詞,點出了故事的所有核心—諷刺。作為惡徒的殺人犯成為伸張正義的律師,作為矯正機構的輔導員成為凌虐他人的霸凌者,作為愛家的母親成為了謀殺者,作為最需要關懷的弱勢群體成為了……也就是說,當黑...


【系列導讀】 高唱不協和音向地獄伸手的反英雄,留名日本推理小說青史的「罪與罰」/喬齊安
【文/喬齊安】 「犯罪是對社會組織的不正常現象的抗議。」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一八六六) 二○○○年出現一本在媒體上大量報導、引起日本大眾搶購熱潮,甚至排隊在書店等待補書的暢銷書──作者來自一位致力為更生少年犯辯護的女性律師大平光代,她的親筆自傳《所以...


小西雅暉《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讀後感/白帽子
【文/白帽子】 小西雅暉《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很有趣。 小西老師1965年生,高中時學過落語,後來投身漫才,上京就讀明治大學時,組成了漫才組合「チャチャ(已解散)」,還上過電視節目。他的本業是資深的廣播作家,負責好幾個節目。 ...


【導讀】虛實分明,無可取代的日臺犯罪實錄經典──三本《苗栗小使命案》/喬齊安
【文/喬齊安】 「我為了給小說賦予真實感,就創作了記錄體小說。當時已經有人說這個不能叫小說,只是一篇犯罪紀實文學,而我卻把這些批評視作小說的成功。」 ──山本禾太郎 在二○二三年由臺灣知名作家既晴譯作的《艋舺謀殺事件》正式推出,為台灣犯罪文學投下一枚震撼彈,由於...


《遠野物語》漫畫讀後感/Aris雅豊斯
【文/Aris雅豊斯】 《遠野物語》被後世譽為「日本民俗學的起點」,作者柳田國男(1875-1962)有「日本民俗學之父」美稱,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柳田國男不僅是法律人出身、與臺灣頗有淵源,還曾經來過臺灣。 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政治科,之後進入農商務省服務,曾任內閣法...


【書評】兩大國際知名職人的夢幻共演,以心理與物理的整理魔法走入嶄新人生。──讀《愛說話的房間》/喬齊安
【文/喬齊安】 「我們常聽說一流的運動選手會把自己使用的道具當作聖物般對待,細心地保養、愛護。我想他們一定是很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這種物品的力量。」 ──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0) ...


【書摘】探偵界有「案情重組」,原來作品上也有「劇情重組」?摘自《李安與摩登魯迅.第七藝IV 冰暴篇──超克déjà vu的華人困境》/林慎
李安的作品富有人文關懷,從華人在外離散及歸化的群體、同性戀、追求自由者等等不一而足。細想之下,原來他不少作品都符合了牛津字典中「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描述:憤世嫉俗、宿命感和道德迷失。(OED 2022)為什麼這樣說?


【最早的書評】牛小流《科技三定律:駭客偵探的練習題》推薦序加長版:死亡與密室/林慎
有幸收到台灣犯罪作家聯會秘書長洪先生的推薦邀請,要寫最早的書評,愧不敢當。也怪這年代太習慣以「燒腦」的刻意橋段來吸引讀者和觀眾,多於認真地經營角色和劇情主旨,使人失望居多。我懷著這樣的忐忑心情開始閱讀。大概,智慧隨年月增長是錯覺,奪書嗜書解書的大智從來只是衝動,是年青人的專利。


【推薦序】湊式小說探究親子關係的圓滿集大成作──湊佳苗《母性》/喬齊安
【文/喬齊安】 自2008年處女作《告白》成名以來,湊佳苗就不斷地在作品中探討著親情、家庭,嘗試定義出各種不同、奇妙的親子關係。直到這一本台灣代理出版的第十本湊式小說《母性》誕生,不但在故事結局中呈現出集大成的圓滿「結論」,若以她喜愛使用的「畫」來比喻,湊更為讀者們繪製、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