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罪詭情報


Shika 西卡《她被殺死的那一天》讀後感/閱讀探戈
【文/閱讀探戈】 《她被殺死的那一天》以一位離奇失蹤的高中女孩為引子,結合校園霸凌與懸疑推理,構築出一場橫跨十餘年的復仇風暴,帶來撼動人心的閱讀體驗。 當作品聚焦於「校園霸凌」這一沉重議題,如何處理眾多角色的個性與群像關係,是創作者面臨的一大挑戰。而本作在這點上表現出色,不...


《縫隙》讀後感:心中有縫隙,便能趁虛而入/沐謙
【文/沐謙】 「如果你還沒被騙,不是你聰明,是還沒遇上量身打造的圈套。」《報導者》談詐騙的系列訪談文章中提到這句話。被害者並在事後自省:「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知道自己有哪些弱點讓不法分子趁虛而入、綁架套利。」(引用出處:...


《你所不知道的自戀狂》讀後感:困在「輸贏」戰爭和羞恥感中的人們/沐謙
【文/沐謙】 要應付職場上自以為是型的自戀者,你的不成文工作內容通常包括讓他免於難堪。你得經常替他犯的錯負起責任;有時你得忍受羞辱,好讓他保有美化的自我形象。別白費力量跟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基於事實的主張,而且死也不會改。你可能認為他對待你的方式完全不公平,但別忘了,在自以為...


中山七里《恩仇鎮魂曲》讀後感/貝爾夫人
【文/貝爾夫人】 陰鬱的旋律,在空氣中凝結,沉重的音符,將人的魂魄打入死地,無法回憶的往事,總在最脆弱的時刻,深深刺痛已無完膚的軀殼,殘存著的你,將跟隨著惡魔的腳步,拉扯靈魂墮入地獄。 無法擺脫過往的罪惡 過去曾犯過的罪孽,像是無形的枷鎖,急欲掙脫束縛,殊不知隨著時光荏苒,...


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讀後感/左手的圓
【文/左手的圓】 在筆者閱讀犯罪或推理小說的經驗裡,不少作品中負責追查真相、揭露犯人的主角是行為與道德觀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反英雄人物,甚至有些主角即便是以寬鬆的標準來審度,也已跨越善惡難辨的模糊區塊,無疑地處於「惡」的象限裡,但像本作中的律師御子柴如此全然缺乏道德良善、在未成...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閱讀探戈
【文/閱讀探戈】 心力憔悴之下,將臥病在床親人的生命終結,是社會案件中時有所聞的人倫悲劇。大眾往往會出於「同情」,對犯案者給予寬容。 若妻子不僅照顧植物人狀態的丈夫之外,還有一名罹患腦性麻痺的孩子呢?更別說還要面對龐大醫療費與財務吃緊,是否又令人更感同情了? ...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Aris雅豊斯
【文/Aris雅豊斯】 在推理、詭計或反轉之外,對於身兼讀者、作家及律師三重身分的我來說,作者的創作手法與動機是一道更有趣也更值得研究的謎題。 中山七里老師曾說,「我總是以讓讀者如同搭乘雲霄飛車一樣,一口氣讀到最後一行為寫作目標。一方面也是想回報那些我曾經享受過的令人如痴如...


中山七里《恩仇鎮魂曲》讀後感/白羅
【文/白羅】 本作為中山七里的御子柴禮司系列第三作。身為律師的他,在「屍體郵差」這個過去經歷被揭發之後,名聲直接跌落谷底,也連帶影響了律師事務所的經營。與此同時,聽聞了住在安養院的昔日恩師殺害看護師的消息,他義不容辭的透過手段取得為恩師辯護的機會,期望以自己的專業技術及知識...


中山七里《追憶夜想曲》讀後感/金柏夫
【文/金柏夫】 蘇格拉底之死,成為長久以來西方法學家所討論的主題。法律是正義嗎?我們只能謹慎地說是道德與正義的底線,而身處於民主法治國家的我們,早就或多或少地親身體會到「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人民意識跟法官判決的落差也訴說著這件事,因此引進「裁判員制度」,但也因此讓法...


中山七里《贖罪奏鳴曲》讀後感/妍榛
【文/妍榛】 『原本應該捍衛法律的人,卻藉由專業來規避法律,真是太諷刺了。』開篇的一句台詞,點出了故事的所有核心—諷刺。作為惡徒的殺人犯成為伸張正義的律師,作為矯正機構的輔導員成為凌虐他人的霸凌者,作為愛家的母親成為了謀殺者,作為最需要關懷的弱勢群體成為了……也就是說,當黑...


Aris雅豊斯《虎姑婆調查報告》、《蓬萊島物語之虎姑娘》讀後感/秀霖
在雅豊斯老師的巧思下,「大魔王」等級的「虎姑婆」有了相當有趣的翻轉。《蓬萊島物語之虎姑娘》一改虎姑婆吃人的恐怖形象,而是以可愛又充滿活力的「虎姑娘」小金華麗登場。雅豊斯老師也可說是研究「虎姑婆」成「精」了,她還特別集結自己精心研究的成果化為《虎姑婆調查報告》,令人敬佩。


小西雅暉《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讀後感/白帽子
【文/白帽子】 小西雅暉《請保持名偵探原來的樣子》很有趣。 小西老師1965年生,高中時學過落語,後來投身漫才,上京就讀明治大學時,組成了漫才組合「チャチャ(已解散)」,還上過電視節目。他的本業是資深的廣播作家,負責好幾個節目。 ...


M.S.Zenky《褪色的我與染上夕色的妳》讀後感/慣看春秋
【文/慣看春秋】 無論是戲劇、小說還是漫畫等各式創作當中,校園生活似乎總是一個人們繞不開的背景主題。 校園生活跟社會生活有所差別、亦有相同之處:校園宛如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能夠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窺見些許成人世界的雛形。鮮明、有時甚至會過於尖銳,但這樣的赤裸感卻又給人一種迷戀...


《遠野物語》漫畫讀後感/Aris雅豊斯
【文/Aris雅豊斯】 《遠野物語》被後世譽為「日本民俗學的起點」,作者柳田國男(1875-1962)有「日本民俗學之父」美稱,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柳田國男不僅是法律人出身、與臺灣頗有淵源,還曾經來過臺灣。 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政治科,之後進入農商務省服務,曾任內閣法...


【書評】無法忽視的酷帥色彩,以圖像小說演繹的台漫精品──讀《Toby King 托比王1》/喬齊安
【文/喬齊安】 在今年國慶日期間,總統府推出的建築光雕展:「當我們同在一起」是台灣漫畫的主題。在這10分鐘的聲光演出中,一一介紹了1950年代、1980年代、2009年後三波台漫黃金時期的43部重要作品,諸葛四郎、劉興欽、鄭問、游素蘭⋯⋯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承載了台灣豐沛的...


Aris雅豊斯《蓬萊島物語之虎姑娘》、《虎姑婆調查報告》讀後感/林庭毅
創作的過程是一條絢麗多彩,卻又孤單的道路,目的只為打造出逼真又引人共感的世界。在此過程中需要過人的洞察、深刻的理解,以及熟練的敘事手法,才能緩慢完成的一項技藝。創作者所經歷過的人事物,以及閱讀過的書籍,皆有轉化成未來傑出故事的可能性。


顏瑜《七十號,你的鳥歪了》讀後感/輝彌
【文/輝彌】 相信有意願從事警職仕途人士,都對「警察專科學校」(又稱警專)跟「警察大學」(又稱警大)這兩校的情況應該都略知一二。警專畢業考取四等考試是警察、警大畢業考取三等考試是警官;如果警專畢業的警察未能考取三等考試即不能升遷警官職位,就算努力一輩子基層也無望。本書《七十...


多那托.卡瑞西《清潔工》讀後感/輝彌
兇手為主角敘事的作品近年較少閱讀到,一來是需要了解犯罪心理、二來是要如何讓讀者同情是每個作者的考驗。筆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史密斯的「天才雷普利」系列跟《火車怪客》;但是海史密斯的筆下塑造出是反英雄的犯罪主角,卡瑞西的這本《清潔工》讀來主角是令人心疼且共鳴身世的犯罪主角,有時不禁會


官雨青《轉身酒吧》讀後感/貝爾夫人
【文/貝爾夫人】 面對自己,或許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事,人們總選擇逃避。 兩個相似的靈魂,彼此吸引,在轉身間,被命運的紅線纏住,而無法自拔。 鏡中對照人生,到底是命定的愛情,亦或是一連串精心設計的詭計? 故事開始於日常例行性的工作,一個意外的決定,成就蘇菲與艾力克兩人之間的愛恨...


渚央《如月物語》讀後感/ 閱讀探戈
【文/閱讀探戈】 這應該是我閱讀過以「日本都市傳說」為題材的作品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作者還是位高中生! 書名為《#如月物語》,顧名思義作者以「#如月車站」為舞台建構出一段橫跨生死、人物相互交織的動容故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