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bius_Banners01.jpg

【不在場會客室#11】《第四名被害者》人人都可以是偵探的社會派小說──講座側寫紀錄

【文/白羅】


這一期的不在場會客室,主要是談2021台灣犯罪文學精選13作之中的《第四名被害者》與改編為電視劇的《誰是被害者》,由兩位具有創作經驗的作家逢時老師及A.Z.老師進行對談形式的討論。其中逢時老師身兼作家及編劇的身分,對於小說IP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部分,估計能提供更多思考方向來切入及評析。在《誰是被害者》確定會出第二季的狀態之下,可直接斷定《第四名被害者》是小說IP改編最成功的實例。兩位對談人以三個層面(創作優勢、改編優勢、自身經驗分享)來分析為何《第四名被害者》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殊榮。


(一)創作優勢

(1)對於本書媒體追兇的題材掌握得非常優秀,認為有何優秀之處?


A.Z.老師認為作者天地無限老師運用不同視角的描寫來模糊焦點及展開不同的進展方向,特別是政論節目的穿插更是畫龍點睛。逢時老師則是覺得作者除了推理之外也想呈現出媒體議題,例如一般人透過媒體對於「知的權利」的界線在哪裡。而呈現出這些主題的前提為田野調查必須做得很豐富完整,以至於能夠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很身歷其境的像是在看一場又一場的政論節目,也成為了能夠改編得很好的一個優勢。


(2)在創作時如果有不熟悉的領域,該如何做田野調查,且加以轉化到故事裡?


A.Z.老師對於田野調查的部分習慣先上網收集資料,找尋訪談影片或是相關媒體資料,若還有不足再採訪相關領域的人。採訪過程中比較想知道受訪者工作的日常或是有趣的事情,了解之後再去下筆,可以更好的去轉化這些角色的真實性。


逢時老師在做田調採訪時比較強調工作資訊,諸如工時薪資和工作內容之類的部分,同一個職業會多訪幾個人來避免資料太偏頗導致寫作內容失真。同時也會小心謹慎不要讓角色做出超越職業倫理的事情,除非為了配合動機或是主角的個性而表現出戲劇性,才會做對應的改寫。


(3)這個一開始就透露出兇手是誰的故事,要如何緊緊抓住讀者的目光呢?本書是以什麼懸念來讓讀者繼續看下去?


逢時老師表示,作者是以第四名被害者是誰、被害者有沒有死、前三具屍體藏在哪裡、女主播是如何破解謎團的這些方式讓讀者繼續看下去,不斷的延伸出具有層次感的謎題是作者很高竿的地方。A.Z.老師覺得作者在影劇尚未大量改編的年代即可完成此纇作品,並且結合許多平台例如PTT的鄉民發言、政論節目來賓下了節目之後的真實想法,在多元的聲音之下顯得很豐富又不混亂。


(二)改編優勢

(1)本書在作為影視改編上的優勢為何,以至於能夠讓資方看見願意投入資源做改編?


A.Z.老師認為主要是裝置藝術的部分。因為獵奇殺人的元素一直都是翻拍成戲劇後很抓住觀眾眼球的部分,而原作的其他特點並沒有在《誰是被害者》之中展現出來,所以覺得它被看中的優勢是這一點,雖然還有一些其他的部分值得被放進去,但很可惜沒有。


逢時老師則是覺得媒體現場描寫得非常優秀。因為做了非常扎實的田調,對於整個媒體記者的活動和新聞主播平時的工作還有職場內部的權力關係都寫得很好,加上原作本身具有一個全民追兇的新聞議題,是非常適合拿來做影視改編的。逢時老師覺得這兩個特點可以讓這本書順利售出影視版權。


(2)對於小說改編等於二次創作這件事,身為創作者會用什麼心態看待故事的新樣貌?


A.Z.老師認同作品授權出去就已經是二次創作了,不能被稱作為是原作者的作品,比較像是把它的骨架分出去給大家,讓那個骨架又長出各式各樣的狀態。等於是大家一起把這個故事變得更多樣化,所以《誰是被害者》跟原著差很多這件事情,可以用更好的方向去思考,即是改編後把這個主題這個骨架又開出另外一朵花,屬於編劇再造的結晶。


逢時老師也認同二次改編的論點。如果切換成編劇的身分,也不喜歡受到原作者的狹制,也希望可以從自己的筆下找出新的骨幹。當然換個位置就換個腦袋,身為原作者如果看到故事跟自己的原著差很多的時候,還是會有一點點傷心,會希望至少可以保留想要探討的議題核心。如果有保留這個部分,其他像是情節或是人物關係要怎麼改就比較沒有關係。


(3)對於觀眾來說,將新聞當成連續劇在追已經成為一種歪風,對於這樣的現象有什麼想法?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嗎?


A.Z.老師回覆,她不會跟著大家去追那些公眾人物的連續劇,可是會從旁觀察這個現象,並且認為這個行為從古時候開始就有了。古早時期是由說書人傳播高官貴人的趣事或八卦,隨著時代和科技的演進在媒體的形式上也漸漸改變,但本質上閱聽人還是喜歡藉由這些傳播媒介來獲取一些類似於稗官野史之纇的訊息。


逢時則是覺得創作者在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都會成為創作養分的來源,包括新聞事件還有對於犯案手法的剖析之纇的報導,如果對於某一個新聞有興趣的話會盡可能的收集相關報導,並且會試著揣摩兇手的想法、加害者的想法、被害者的想法、社會大眾的想法,對於自身的創作有所幫助。同時也認同這本書主要探討的媒體議題,這個主題是一個社會大眾可以反思可以討論的賣點。


(三)自身經驗分享

(1)作為創作者,在創作時會不會也想使用自己的作品,向讀者說出自己對於社會的看法或是對世界的想法?


A.Z.老師在創作時沒有想要特別傳達什麼想法給讀者,因為讀者會自己找到及認知自己需要和獲得了什麼。例如寫出一個故事之後,讀者基於不同的想法而反饋了另外一種情境的發展方向,彼時就已經屬於不同的東西了,也不再影響到作品本身的描述及觀點。


逢時老師則是希望傳達想法給讀者,甚至是即使觀點很小眾、很不被認同,也想要傳達出來。像是對於安樂死的看法,或是母愛這種很恐怖(可能延伸成情緒勒索)的發展演示。或許有些在原生家庭當中沒有那麼快樂的人,希望可以從這個故事當中得到慰藉。


(2)對於推理小說,選讀偏好社會派,還是本格推理派呢?又或者是其他類型的推理?


逢時老師比較喜歡社會派的東西,主要是如同自身的創作理念,想透過小說或事故事與這個世界做對話。因此也很想知道別的作家想要對這個世界說什麼。再來是本格推理派有些的推理過程實在是太複雜了,有些手法和詭計看完整本書還是看不太懂,如果只有純解謎就會稍微比較興趣缺缺一點。


A.Z.老師對於本格派機關設計的部分雖然有興趣,但是不到社會派那麼感興趣,認為社會派講的人性確實是引人入勝的。



作者簡介/白羅

粉絲專頁 白羅 at NDHU版主

罪詭情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