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bius_Banners01.jpg

早見和真《八月之母》讀後感 / 艾德嘉

【文/艾德嘉】




小說中的主角,總是會在八月時聞到「母親的味道」,那是什麼樣的味道?如果問不同人,想必有不同的答案,但對本書的主角來說,那是勾起她痛苦回憶的滋味。



在主流社會中,「母親」是家庭中最核心的角色,她們負責生育,常常也被期待負擔起育兒與操持家務的重責大任。「母性」、「母愛」成了被謳歌的對象,各種在苦難中養育孩子長大的母親典範,被主流媒體和文學大肆宣揚。誠然,犧牲奉獻的母親值得被重視,但長期以來的母愛神話,也成了一道沉重的枷鎖,扣在所有成為母親或尚未成為母親的女人頸上,壓得眾人喘不過氣來。如果沒有為子女付出一切,或是可以用愛改變艱困的家族處境,那就是個失敗的母親。



《八月之母》述說的故事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家族史,母親生下女兒,女兒再成為母親,就這樣形成了一代代不間斷的宿命。不情願的女性為了融入父權社會,勉強自己扮演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好不容易從丈夫之死得到解放,開始追尋自己的情慾跟人生,卻忽略了對女兒的照料,導致女兒的生活一團混亂,最終也只能複製上一代失格的母職,不斷創造新世代的悲劇。



《八月之母》是在批判這些母親嗎?事實上,作者相當同理這些女性。她們固然是失敗的母親,但她們的失敗,難道不是日本——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東亞——父權社會的不友善造成的嗎?這個家系的女性們並非沒有努力生活過,她們是沒有選擇地活在愛媛縣伊予市的狹窄環境,在周圍社會不友善的氛圍中,勉強在底層求生。她們無法給子女充足的物質生活,生活的壓力更是讓她們不知道如何去愛子女。被無數次歌詠的母性,不是這個家族的避風港,反而變成了無法逃離的牢籠。母親對女兒情緒勒索,尚未成年的女兒離不開母親,最終只能在成年後複製母親的痛苦跟錯誤,繼續把悲劇傳承給下一代。



除了女性之外,男性也受到強烈的批判。母親們的「失職」,其實跟她們周遭的男性息息相關。一個家庭的崩壞,憑什麼只怪罪母親,而不檢討父親的無能跟不參與?每一位《八月之母》女性的悲劇,幾乎都是因為她們遇上了不負責任、暴力相向、或失職無能的男性家人與情人,這些男人正是把每一位女性推往崩潰邊緣的元凶。



《八月之母》的尖銳性別批判,也讓我們意識到「母性」其實不是天生,而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主角最後得以擺脫母女家族宿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並成了一位幸福的母親,為灰暗的故事帶來一絲溫暖的救贖。除了她自身的努力,也是因為她遇到願意相互扶持的男性,並得到社會的友善幫助,她才有辦法對子女展現出輝煌的「母愛」。這裡並不是要說女人需要靠男人才能完滿,而是說明家庭幸福並不是女性一個人的責任,唯有組成家庭的所有成員都一致投入,才能合作完成彼此的圓滿。長期逃脫家庭責任的男性們,如果有機會讀到《八月之母》,千萬不能有置身事外的想法,反而應該好好檢討自己對周遭親人是否有足夠的愛與關懷。



《八月之母》就是這樣一個殘酷卻又溫柔的故事。不幸的母親們在女兒身上複製悲慘的命運,但命運是有機會解脫的。母性雖然失格,卻不是不存在,而是要透過社會跟兩性的共同投入才能激發。我們的社會能否給予母親們更多的支持?這才是本書要追問的大哉問。



本文作者簡介

艾德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真實犯罪與恐怖故事部落格《黑色酒吧》創辦人、LINEbot遊戲《實習判官》創辦人兼主編,目前為專業遊戲編劇。除了將真實犯罪事件進行敘事轉譯,也以犯罪為題材做了多篇解謎遊戲創作,希望未來能夠讓更多創作者加入台灣犯罪文學的行列。

罪詭情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