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沁】
辻村深月在《闇祓》中,以驚悚與瀰漫著窒息感的氛圍,烘托以「黑暗騷擾」行為為中心的懸疑故事,藉由章節流暢地置換著生活裡常見的不同場域,遊走於學校、居所與職場間,使閱讀體驗中如觀賞著舞台劇般,不自覺順從自文字間滿溢而出的日常感走向下一幕的同時,一股未知卻沉重的流動亦如影隨形地潛伏於讀者身邊,在品味驚悚情節時油然而生的恐懼,除了源自本能地在陌生的體驗裡預期著危險的焦慮,更多的是隨著真相逐漸明朗,劇場的燈光亮起,猛然望向四周時才察覺,自己從未坐在台下,真實被虛構得怵目驚心。
《闇祓》初始即點明黑暗騷擾是個人精神受「黑暗」影響所致,黑暗騷擾於原文中寫作闇ハラスメント,而相對於向外傾倒黑暗情緒的「黑騷」(やみハラ),為了逃離黑暗狀態與惡意所採取的行動被稱為「祓闇」(やみはら),意指將黑暗祓除,值得注意的是其二者於原文中竟存有著同音的現象,不禁令人好奇起其箇中深意,倘若惡意因心中存有黑暗而起,最初的源頭又能否因「祓除」而得以一窺其象?原先難以捉摸的惡意,在作品中狂化至極致並暴走,固化著扭曲的每層人際關係終將走向毀滅的結局,人際領域裡因外界事物、他人評價與自我系統不符時產生的焦慮,受焦慮驅使而建立起的防禦舉動,使黑暗與惡意更易趁虛而入,逐漸掏空本應奠基於真誠與信任的人際關係。
故事自擔任班長的高中生澪向轉學生要伸出援手,卻不停因要的唐突要求與惱人舉動感到恐懼開始,以身分交換詭計建構起謎團的骨架,布置神秘與特殊設定元素,既豐富了謎團的不可預測性,亦滿足整體故事的意外性,挑戰著讀者對所處日常的感知與印象。原先鮮活的人們與不具生物性的惡意被置於光譜的兩端,在情節演進之下,人的生物性被操作、抽取,存在被施以工具性的取代後,惡意卻逐漸被活化、賦予了複製、吞食等等看似生物方有的生存行為。而正當風波平息,日常因祓除得以歸於平靜後,一股更真切的窒息感猛地迎面襲來,令人顫慄的並非感知到威脅的瞬間,而是儘管練習在黑暗的塵暴中睜開雙眼,眼前之物卻從未停止變幻化形、無從辨解,無以名狀。
謎團往往在意識到生活中存在異常的瞬間迸發,而辻村深月做到了用《闇祓》打破第四面牆的效果,緊扣著黑暗騷擾的情節,當澪、梨津、草太、虎之助,或真實存在著的無數個「我」正視著層出不窮的現象與惡意蔓延時,閱讀著文字的「你」是否願意試想自己或許也曾是在扭曲的人際關係裡,竭盡全力呼吸著稀薄空氣的「我」?
本文作者簡介
易沁
寫評論也寫散文,曾獲台灣推理評論新星獎、聯合報親情文學獎。
تعليقا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