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bius_Banners01.jpg

【書評】在美國你敢生病?科技菁英變成賣藥郎中,無良藥廠如何漫天哄抬藥價?──讀《藥命之財》/喬齊安


【文/喬齊安】




  「當藥物價格上漲時,最終會轉嫁給消費者,特別是那些購買高免賠額保險或無保險的人,以及自付費用較高的人。」
  ──美國醫療保健公司GoodRx

 

  川普中槍、賀錦麗接棒出征……美國總統大選正如火如荼地激戰中,而兩年前由現任總統拜登簽字生效的重大法案:2022年降低通膨法,也在今年8月有了重大的成果。歷經一連串的官司與爭吵,製藥公司們同意了降低法案中要求的10種暢銷藥物價格,將於2026年正式降價。這是美國醫療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為藥價進行談判,並取得勝利,極具歷史意義。

 

  平常享有全民健保福利的台灣人,若在美國就醫、吃藥,往往會被帳單給嚇得瞠目結舌。2023年有位醫師受傷在阿拉斯加看了次急診,沒投保的話要花費41萬台幣。《我失敗的美式生活:鱸魚的三十年日常觀察與非典型剖析》作者鱸魚是在美國定居的前矽谷工程師,也在專欄中說過太太肚痛住了一晚急診後,即使保險給付90%,剩下的自付額仍要台幣9萬元,因此結論是「在美國我不敢生病,而且不到奄奄一息絕對不敢看急診。」

 

  放眼全世界,美國的醫療支出也是已開發國家中最高,2020年的總支出是4.1兆美元,吃掉了GDP的19.7%。雖然盤根錯節在整個體系中的問題很多,但最大的根源或許仍在於製藥公司訂出的高藥價。同一種藥,在美國的價格比起其他富有國家至少高上三倍,對庶民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到底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荒謬的現象?《泰晤士報》調查記者比利・肯伯長年採訪醫療、健保相關人士,在2022年推出了他的第一本著作《藥命之財:揭露全球製藥產業的漫天藥價與骯髒手法》,揭發了這個行業令人震驚、不齒的種種醜惡行為,在該年的世界閱讀日立刻被選入「促進全球正義的10大好書」,備受好評。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需要先對製藥產業有基礎認識。現代製藥產業起源自被稱為第一種「靈丹妙藥」(wonder drug)的盤尼西林問世,20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死傷與經濟復興,推動了醫藥的發展。抗生素結合有機化學的進步,人們積極擷取物質純化為藥物。50年代進入製藥研發的黃金年代,當時的公司洋溢著社會使命感。默克製藥公司的總裁喬治.默克的名言可以濃縮他們的理念:「我們應該記住,醫藥是給所有人的,醫藥不是為了利潤。利潤是隨後而來的成果。」為了拯救所有患者,為所有疾病付出努力的製藥業,獲得社會的尊敬。

 

  二戰後的製藥公司逐漸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研究為導向,專注開發新型藥物,自己訂定價格,在專利保護期限內賺取獨家銷售利益;另外一種就是學名藥製造廠,學名藥又稱為通用藥或非專利藥,是根據無專利藥物配方的仿製品,劑量與療效相似,藉由薄利多銷營收。國人常吃的止痛藥「普拿疼」就是原廠藥名,至今費用仍比同級學名藥高上兩~三倍。便宜的學名藥能調降藥物的價格,讓更多人負擔得起,是個理想的互補機制。然而現代學名藥之於原廠藥的制衡力道益發薄弱,接下來,筆者整理《藥命之財》中幾個焦點案例,來解釋什麼半世紀以來,科技菁英淪為賣藥郎中,更逐漸讓整體藥價失衡?

設定取消廣告分潤


 

  一、捨棄開發新藥,而是買下舊藥,再毫無道理地在相同的製造成本下翻倍價格

 

  聲名狼藉,現已改名的康格迪亞製藥有限公司由一名前律師湯普森在2012年成立,他說,製藥產業最大的兩個風險是R&D(研究與開發),而他兩種都不做。他發現了舊藥的利益,這些藥過時、不再流行,但有療效,仍有固定的醫師與病患在支持,於是他開始大量買下小型公司的舊藥後漲價。以1930年開始銷售的腸賴泰為例,2011年的一瓶價格是43美元,三年後變成393美元。康格迪亞收購此藥後,又再提高了三倍。2019年十月,本書受訪的工人凱希爾最大的恐懼成真,腸賴泰不再是保險給付藥物,她再也沒有辦法憑藉這個對自身體質來說最有效的藥片,來平撫腸胃的痛苦,而腸賴泰的固定使用者有數千人。多倫多基金公司評論康格迪亞的行為「就是套利,反覆進行,直到發大財。」藉由同樣的手法,湯普森開公司還不到三年,就擁有了高達兩億美元的股份,年收近九百萬美元。

 

  二、藉由政府補助成功開發新藥後,訂定病患難以承擔的天文數字

 

  伯洛夫.惠康公司開發的齊夫多定之亂,是現代製藥公司與病患、政府的一次激烈戰爭。80年代新興的愛滋病捲起公共衛生風暴,由於情況嚴重,在政府與科學家的努力下,讓第一種能夠有效治療愛滋病的齊夫多定,不用等八至十二年的安全實驗,得以在兩年半內獲得許可上市。而惠康1987年推出後,每瓶100顆藥丸價格為188美元,病患一年要花一萬美元在這種藥上,是分析師當時最高估價的兩倍,成為歷史上定價最高的處方藥。

 

  惠康執行長被傳喚到國會參加聽證會、惠康公司被憤怒的患者團體一波又一波地包圍抗議,但他們依然「不對價格感到任何內疚」。美國政府聘請的律師甚至研究1910年的一條法律,嘗試推翻惠康的專利,讓藥物授權給其他公司。直到2001年底,在各方的強烈反彈下,惠康終於承認可以將此藥的劑量減半並降價,費用為一年三千美金。根據經濟學家參與聽證會的研究證詞,即使是不需要服用齊夫多定的納稅人,也足足為齊夫多定付了五次錢:兩個階段的學者研究、國家衛生院的支出、孤兒藥物法案的減稅、醫療補助緊急法案(90年代由政府執行,替貧困、沒保險的民眾支付)。如果沒有公部門先投入,惠康根本不會有成果,而惠康執行長在公開信中表示,國家單位在開發此藥時「只是稍微幫忙」。可怕的是,惠康只是開了一個先例,往後這種「全民買單,藥廠獨拿」的問題,仍不斷地被惡質地複製。

 


(因轉載篇幅有限,剩下的內容煩請進入OKAPI的專欄連結點閱觀賞,非常感謝!)



本文作者簡介/喬齊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並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Comments


罪詭情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