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齊安】
沃倫有句名言:「真正的服從如髮絲引領」,意思是頭髮很細,真正的服從指的是就算被頭髮牽著,你也不敢扯斷。所以絕對不能反抗,只能服從,因為稍有抗拒,髮絲就會斷掉。 ──Netflix 紀錄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2022)
筆者曾在《我的朋友安娜》書評中介紹過,串流平台在內容競爭激烈的這些年挖掘出的流量密碼,來自於「真實犯罪」紀錄片。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話題作品,一點也不輸給大手筆投資製作的電影與影集。眼尖的讀者想必也會發現,在這之中有一個堪稱「明星」的子類型:邪教紀錄片(Cults Documentary)。
2018年Netflix口碑與人氣雙贏的《異狂國度》點燃了這股熱潮,接下來足跡遍布全球各國、蒐羅千奇百怪信仰實態的紀錄片,同樣引起一波波熱絡的觀影討論:《邪密滿屋:印度家族集體死亡案》(2021)、《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與《韋科慘案:末日烈火》(2023)……等等,在大部分地區上映後都衝上了排行榜的前十名。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aul Zaentz 創新基金主任Annette Porter指出,人們對於「新宗教運動」(NRM,也就是新興宗教)一直都抱持著某種病態的迷戀。邪教紀錄片的中心通常由具有特殊魅力的團體領袖、性格有缺陷弱點的信徒所組成,這在現實社會中不容易看到。更重要的是,邪教的排外性格,通常令媒體、大眾難以捉摸內部生態。這類紀錄片提供我們「保持安全距離」,從外而內悠閒地進行文化觀察、甚至是馬戲團表演的偷窺心態,擁有難以取代的娛樂效果。
不可忽視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地助長了「邪教熱」,這陣風潮也吹進了日本文學界。日本疫情爆發後的2020年四月宣布軟性封城,人民被迫迎接驟變的「自肅」新生活。而就在隔年,那些身為一方之霸的推理作家們,不約而同發表了以新興宗教為主題的新作:澤村伊智的《邪教之子》、辻村深月的《琥珀之夏》、川村元氣的《神曲》、譽田哲也《フェイクフィクション》……就連秋元康主筆的人氣連續劇《真兇標籤》中,邪教教徒的身影也有強烈的存在感。
為什麼面臨新冠疫情的人類開始更加關注邪教作品呢?這與社會的「空氣」(氛圍)是息息相關。簡言之,高致死率的新冠病毒摧毀了人類過去的常識,大疫年代的上帝、神明,沒有保護我們幸福平安,因而喪失了虔誠信仰的意義。當人們看見太多依靠努力卻無法解決的不幸,價值觀產生質變,新興宗教便成為新的精神寄託。越來越多人投入新興宗教是許多國家的趨勢,也影響了作家們的創作,觀眾與讀者想要了解的興趣。
臨床心理學家Natalie Feinblatt認為,除了滿足好奇心的窺探,邪教作品讓觀眾沉浸在比當下嚴苛疫情更奇怪、更極端的情境中,產生自我安慰的「療癒感」,也是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沒有新冠疫情,日本推理文學的悠久傳統中,邪教題材始終占據一席之地。從大正時代的小栗虫太郎起始,高木彬光與松本清張、直至新本格浪潮後的遍地開花,幾乎就和「室、暴風雨山莊一般,是作家們不會遺漏的寶貴題材。這個現象與民族精神、社會背景脫不了關係,日本是萬物皆有靈的多神教信仰,戰前農民的生活困苦、80年代經濟起飛又泡沫崩壞的心靈空虛,便藉由「新神」或「超能力」現世的新興宗教來填補。
1995年奧姆真理教驚世駭俗的「地下鐵毒氣事件」是個分水嶺,新興宗教從此被貼上禁忌與邪惡的標籤,在檯面上的活動也減少、不再那麼高調。只是日本平成以來景氣低迷、薪資凍漲的「失去十年」持續延續到三十年,也讓新興宗教保有被國民渴求的空間。
然而,大部分新興宗教特有著外人難以觸碰、勸阻的「封閉性」,一旦領導者心術不正,就很容易引導、製造出同樣扭曲的群體,並慢慢滋養出罪惡。也確實有些宗教犯下詐財、矇騙誘拐女性等社會矚目的罪行,因而對於著力刻劃「異常心理」與暴力犯罪等人性黑暗面的推理小說來說很有探討價值。尤其貫井德郎發表於1993年的《慟哭》,平凡的好人因沉迷邪教不惜動手殺人的劇情,被評價為充分觀察了鬱悶的時代氛圍,預言了往後地下鐵事件的發生。
在地下鐵事件受害者的驚悚畫面於電視上播送時,大阪作家澤村伊智正處於多愁善感的16歲。他回憶,自己這個世代的青春被這起慘案深深烙印。朋友們害怕遭遇同樣的攻擊,在大學也遇過偽裝成普通社團的邪教組織邀請他們加入。出道後,他在《文藝春秋》責編的建議下,向許多心靈團體提出參觀申請,進行大量潛入取材,並決定將從中感受到的事情貫注在這部新作《邪教之子》中(書名致敬了高木彬光〈邪教之神〉)。
(因轉載篇幅有限,剩下的一半多內容就再麻煩大家進入OKAPI的專欄連結點閱觀賞了,非常感謝!)
本文作者簡介/喬齊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書評部落客,日韓劇、電影與足球專欄作家。本業為製作超過百本本土推理、奇幻、愛情等類型小說的出版業編輯,成功售出相關電影、電視劇、遊戲之IP版權。並擔任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島田莊司獎、林佛兒獎、完美犯罪讀這本等文學評審,興趣是文化內涵、社會議題的深度觀察。
長年經營之書評部落格:https://heero.pixnet.net/blog
Comments